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国家考试将突破“35岁限制”,这将促使整个社会摆脱“年龄选拔”。
2025年10月31日 07: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0月16日公布的2026年国考公告称,普通考生年龄限制由“35岁以下”下调至“38岁以下”,硕士、博士课程新生年龄上限也由“40岁以下”调整为“43岁以下”。两组的申请年龄标准均较之前提高了三年。这是30多年来国家考试报名年龄的首次调整。自《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条例》生效以来1994年,将“35岁以下”确定为基本申请条件。最初的目标是选拔更多不同历史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公务员队伍。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适时放宽适用年龄,是应对现实需要的必要措施。上述政策一经公布,立刻引发广泛热议。为什么社会对放宽高考年龄如此感兴趣?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公众对超越“年龄限制”的普遍期待。不可否认的现实是,长期以来,“35到”已经超越制度,成为很多行业的常态,无论是明确表达在用工条款上,还是作为潜规则。这种现象不仅进一步加剧了职场人的年龄焦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整个社会的“赶时间”感,使得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显得又快又窄。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2022年日本劳动力平均年龄将达到39.72岁,比1985年的32.25岁增加7.47岁。可见,在目前的劳动力结构中,35岁以上的专业人员是一支重要力量。从个人成长轨迹来看,身边的人一般都在35岁以上,正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数都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他们普遍面临家庭责任和“上老下幼”的生活压力。所以,从稳定就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实现35岁以上人群充分就业、实现价值解放已成为紧迫的社会问题。幸运的是,国考是克服“年龄天花板”的重要第一步,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随着此次国考调整,全国选拔考试本地招聘以及企业组织招聘预计将增多,未来年龄限制也将逐步放宽。伴随着对“小步走”的追寻,我们倡导“大步走”的社会理念,逐步扭转年龄刻板印象,让“人才尽其才”的价值观真正落地生根。当然,我们也需要倾听当前社会其他声音。从35岁到38岁,未来是否有可能巩固一个新的“38岁前沿”?这提醒你放宽年龄限制的讨论焦点决不应该局限于“放宽多少岁”,而应着眼于形成“英雄不以年龄论英雄”的全社会共识。评估人力资源的标准有很多种。能力、经验和贡献可以作为衡量标准。年龄不应成为阻碍人才发展的严格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提高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水平》特别强调,要“消除基于地域、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等影响就业平等、社会畅通的不公平限制和就业歧视”。 24 恩普洛《劳动合同法》首次将“年龄歧视”纳入中央层面劳动权益保障重点整治领域,为克服“年龄天花板”提供了高层设计支撑。方向已经明确。反年龄歧视从成文规定向工作场所实权转变,关键是要形成全社会协同落实的闭环。首先,在监管层面,一些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建立劳动年龄歧视投诉和惩戒机制,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年龄歧视投诉和惩戒机制。二是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逻辑,推动用人标准从“年龄导向”转向“能力导向”,将岗位评价体系细化为可衡量的指标,打破“资历”和“年龄限制”的双重束缚,让老员工的经验积累与创新活力相辅相成。年轻员工的数量。第三,劳动者自身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让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成为抵御年龄焦虑的“货币”。换句话说,在一个尊重人才的时代,年龄不区分“有能力”和“不能”,而只是用努力来衡量“有能力”和“有前途”。在职场中,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奋斗已成为常态。这不仅影响亿万劳动者的职业尊严,也影响全社会人力资源的活力。 (参见康康)
(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