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形而上的消费研究:占卜的魔法陷阱与法宝“葱刀”
2025年10月28日07:18 来源:经济参考报记者 胡南云
688元的“桃花保”、共鸣水晶球增加能量、“斩树”驱邪镇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用玄学寻找答案,尝试缓解焦虑,形成一股玄学消费热潮。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玄学相关行业鱼龙混杂,缺乏明确监管和有效监管,不少企业伪装成玄学活动在灰色地带运作,甚至涉嫌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精心设计的骗局 经历后一次情感挫折,黄在社交平台上结识了一位自称“上清派道教传人”的“玄学大师”。 “师父”声称可以帮助修复感情关系,并表示“49天内不予退款”。黄先生提供了自己的出生日期和详细的情感经历后,对方表示只需进行“红线”仪式即可挽救这段关系。随后,黄先生被拉进群聊,群里不少“成功人士”都表示,“大师”的方法立竿见影。受到“成功故事”的启发,黄先生捐出了6000元购买这项服务。买完后,“主人”告诉他,所谓的“神圣仪式”就是在他的床边放一杯水,半夜起来喝,据说可以持续49天。黄先生按照要求做了一个月,但关系仍然没有改善。当黄开始产生疑虑时,另一群朋友推荐了一项“西方魔法”服务,可以通过“大师”联系,费用高达5万元。黄女士再次汇款后,“师傅”和群聊一夜之间消失,她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所谓的玄学服务主要分为两类:中国的出生占卜和西方的占星、塔罗牌。社区交流渠道包括公众号、小程序、电商平台、短视频直播、线下工作坊等渠道。许多交易者利用竞争新媒体来吸引流量,然后通过个性化咨询和转发产品销售来赚钱。后浪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青少年玄学消费报告》显示,玄学的主要消费者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人群:60%的用户每年消费玄学100%。预算在500元以下,20%的人年度消费预算在1000元以上。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玄学”、“占卜”等词语,会发现很多相关投诉。消费者反映,一些“玄学家”口头劝说他们购买水晶、魔法装备等数百至数千元的产品和服务,但付款后却很难联系到商家。一套完整的赚钱模式。周期达人调查发现,一些所谓的“玄学高手”已经逐渐构建起完整的灰色模式,通过伪装身份、个性化文字、产品推广来赚钱。 ——虚构人物。不少受访者表示,这些“大师”通常通过社交平台或身边的朋友来展示自己。他们自称是“国学大师”、“道家传人”、“塔罗牌高级大师”。 ”在其包装和促销中,伪造客户感谢聊天记录和社交平台上的转账截图,并利用群体心理,通过声称“仪式有效”、“客户的愿望实现了”等方式来获取信任。记者联系了某平台上一位自称“道士”的博主寻求建议。反对者称它可以计算婚姻、财富、事业等,预估价格在128元至688元不等。当被问及他是否有道教并要求提供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时,对方回避回答,而是强调他的占卜水平很高,并表示:“不信也别担心。”随后记者联系了一位自称可以订购各种道教证书的博主,询问价格。 “满足以下条件,即可获得道教资质证书。” 10800元,有效期1个月。此外,申请更有声望的Taoist教学执照的费用约为4万元。”该博主自称是专业执照申请者,并告诉记者,“别被别人骗了。”——个性化说辞。不少“高手”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和心理弱点,采用“先威胁、后救援、吃”的套路,先通过渲染末日危机制造焦虑,然后提供昂贵的“解决方案”,比如举办仪式、出售能量水晶、金字塔等“开光神器”,推销昂贵的易经、塔罗牌课程等。 几十美元。产生数千元巨额资金。线下交易。咨询前,“老师”会用“今年八字不吉利,有恶人阻挡”、“今年过大岁,可能会遭遇血祸”等言辞,诱发恐惧,要求当事人进行“超度”、“还债”、“送替身”等仪式,d 最终诱导消费者购买仪式服务或魔法工具。 “黑曜石”、“金条”、“雷击木”等。今年6月,贵州省长顺县人民法院对诈骗案作出判决。事件涉案人员文某某冒充神霄派道士。为了吸引流量,该团伙通过直播间定制针对重病患者或家庭关系紧张患者的词语,编造“因缘致病”、“祖宗罪孽”等虚假因果关系,骗取9名受害人的“投降费”、“开光费”等,骗取近100万元。 ——假货。在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宣判的一起诈骗案件中,被告人林某某高价出售“水晶球”、“转账账户”等产品,诈骗受害人共计17万余元。一项投资公安机管查获悉,林某出售的商品包括电传账号运动、朱砂手链、水晶球等,都是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的,价格在38.8元至78元不等,但售价却高达数千元至数万元。记者搜索社交平台时,发现不少推文宣扬“水晶+玄学”是一种赚钱趋势。其中一条推文称:“玄学的核心是传播科学和讲故事。水晶的品质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销售的希望和信心。” “属于90后的徐先生告诉记者,他声称很多产品是‘经过大师圣化的’、‘具有特殊能量’,但他无法提供任何证据。”其实它们都是为了心理安慰而出售的普通工艺品。有的直播间一晚可以达到上百万元。 “我们呼吁预防加强信息源监管。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破坏国家宗教政策或者宣扬与封建邪教、迷信有关的宗教内容的信息。广东南方自由律师事务所律师单兰金表示,如果在占卜过程中使用欺诈手段,以玄学占卜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或者通过“翻身”诱导人们消费,行为人可能会被指控民事诈骗甚至刑事诈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捏造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欺骗受害人,且处分任意且涉案数额较大的,属于诈骗罪。金额特别是的情况下发生情节特别严重或者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最高刑罚可以是无期徒刑。要加强源头监管和预防。项兰金表示,对于媒体自行传播的现场算命、算命、塔罗牌等伪科学内容,有关部门应依法查处,并责令删除违法信息。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通过真实案例将诈骗手段曝光给社会公众。如果我发现自己被骗了,如何才能拿回我的钱?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被宣告无效后,行为人因该行为而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景武认为,如果玄学占卜相关行为无效或存在欺诈行为,提起诉讼有助于挽回损失。及时弥补经济损失。他表示可以挽回。法律和科学的传播同样重要。赵景武表示,消费者要强化科学观念,提高科学素养,拒绝封建迷信行为。在处理涉及转账或消费的交易时,请冷静理性行事,谨防上当受骗。如果您意识到自己被骗,应尽快保留相关证据并立即向警方报案。
(编辑:魔术师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adimin@nets4.com

相关文章

算力升温,上市公司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金国伟先生任甘肃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中国经济网兰州10月24日综合报道 据甘肃省...

读出全部

联合国秘书长敦促安理会满足人们对和平的期望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研究显示德国工业企业继续遭受关税影响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Duolingo推出新功能支持出国留学申请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今年熊猫债发行规模突破1500亿元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