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徐亚江 11月12日至13日,以“新视野、新生态、新机遇”为主题的2025世界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低空飞机、电动船等创新产品备受关注。会上共签约项目180个,总金额861.3亿元,涵盖电动电池、新能源储能、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新能源主要领域,展现出强劲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发展动力。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动电池产业在市场规模、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和支持系统。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日本电动电池产量预计将从2020年的83.4GWh增加到2024年的1000GWh以上,短短几年内增长10倍以上。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行业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产销量、出口量均实现了显着增长。这不仅强化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优势,也为新能源储能、低空经济等多种场景开辟了新途径。以技术创新为关键,以全球合作为翅膀,电池行业正在敲开未来能源革命的大门。市场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近年来,日本电动电池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显着提升。是全球电动电池装机量前10名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市场份额合计超过60%。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电动电池行业延续增长态势,累计装机量493.9GWh,较上年增长42.5%。与此同时,电动电池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能源存储、低空经济、电动船舶等新兴领域成为产业增长新动力。 “此前,电池主要应用于交通领域,但现在储能已成为新的应用领域。”全球绿色能源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鑫”)董事长、创始人兼总裁朱共山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动力配置,对生态、安全、效率、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新能源存储领域正在酝酿强劲增长。据高工产研院统计,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储能用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430GWh,全年出货量将达到580GWh。朱高山在会上表示,协鑫将与英伟达、华为等合作,推动能源模型和大规模计算基础设施联合建设,构建同步、视觉、语言和优化策略四大主要模型体系,重点关注分布式能源及开发运营、虚拟电厂和电网建设。能源交易、智能清洁能源生产三大主要应用场景将注入强大动力智能驾驶核心成为未来能源系统。 “‘能源电池+储能+人工智能’将重塑能源和移动能源新未来。”朱共山表示。低空经济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在2025年世界能源与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与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展示了搭载凝析电池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备受关注。据记者了解,电池的能量密度、生命周期和安全性能直接决定低空飞行器的航程和运行效率。许多电动电池企业正在沿着这条道路加速发展。除低空经济外,电动船、嵌入式智能、电动工具等应用领域也在加速发展,为低空经济开辟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电池行业。这些新的应用场景展示了电池技术的扩散和市场潜力。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电池正从汽车的纯粹能源演变为连接交通、能源和数字经济的中心枢纽。通过协同创新推动商业化 目前,日本电池产业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规模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强劲驱动,多个技术方向的创新迭代持续驱动行业前进。 CATL总裁曾毓群在会上介绍了公司在推动材料和结构创新方面的最新进展。 “目前,我们量产的第四代磷酸铁锂电池,在技术性能上超越了行业第二代、第三代主流产品。均方根比能量高、寿命长、高性能。基于此,我们的第五代产品最近已开始量产,在能量和循环密度方面具有优越的性能。 “在环保使用寿命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今年推出的纳新钠离子电池有效降低了对锂资源的依赖,更加安全低碳,解决了低温性能问题,为北方高纬度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新路径。”玉群说道。 “作为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重要一代,半固态电池目前正处于各种技术路线的‘百派之争’状态。全球首创的‘热复合电解质转移工艺’攻克了半固态电池的量产难题。”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半固体”是我们对能源最终轨迹的技术答案“快速量产”和“更高安全性”。第一代270Wh/kg方形电池已于今年完成。按照计划,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开始量产,批量交付,并开发400Wh/kg半固态电池。2028年,我们将完成450Wh/kg软质电池的开发。 “目前,我国在关键材料研发、单电芯设计和系统集成等方面正在取得革命性进展。固态电池等技术正在加速发展。全固态电池什么时候上市?能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固态电池规模化商业化尚需时日。吴志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总公司原副总经理、产业研究院副院长h协同创新平台和中国固态电池研究院认为,虽然半固态电池的商业寿命为五到七年,但到2032年或2033年,固态电池可以应用于重型汽车。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认为,2030年大规模商业化是最乐观的预测,甚至可能要到2035年。真正的固态电池面临科学、生产方面的挑战。技术和成本。 “我们将与优秀企业合作,推进下一代电动电池研究,科学合理推进电动电池的实际应用。下一代电动汽车。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实现示范运行,但大规模量产要到2030年。”邓成浩表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电动电池正逐步进入规模化拆解阶段。妥善回收电动电池,不仅是保障锂、钴等关键资源稳定供应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废旧电池污染风险、支撑新能源汽车和电动电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对车用电池进行“回收、梯级利用、回收再利用”,形成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循环利用的闭环系统。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动电池回收并不是所谓‘末端处理’的单一环节。它不仅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倒逼电池设计、生产、使用等前端环节的不断升级,推动行业走向高端、绿色、可持续技术。促进变革。目前,锂回收是产品原材料的重要来源。 “随着电池在储能、低空经济、电动船舶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其比重将不断提高,回收再利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大。”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打牢产业基础的同时,中国电池产业更加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通过国际合作和产业升级,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中国动力。链坐标上海金光投资管理协会(有限合伙)合伙人张海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格局越来越清晰,大企业不断推动全球商业布局。通过加强与上游资源、下游消费者的合作,通过端到端的合作不断强化竞争优势。未来,这种国际合作和产业链合作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我们已经建成了电动电池产业链体系,向全球供应了约70%的电池材料和60%以上的电动电池。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电动电池出口量约为130GW.h,比上年增长32.7%。我国电动电池产业链企业积极拓展电动汽车领域。通过投资工厂、建立研发中心,进军欧洲、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并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锂电池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名片,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向绿色、智能、高端制造转型。展望未来,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表示:“展望“十五五”时期,电池行业要牢牢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合作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以绿色发展提升可持续水平,拓展发展空间。”我们将大力支持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新能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